江口县志大事件:(1181—1911)
- 发布时间:2013-04-14 00:00:00
- |
- 作者:admin
- |
- 阅读次数:857次
江口县志大事件:(1181—1911)
时间:2013-04-14 21:06 来源:江口县图书馆网 作者:admin 点击:751次 打印 收藏
大 事 记
(1181—1911)
宋 代
淳熙八年(1181)
诚州刺史杨再思八世孙再西率子政强等开辟省溪、宙逻、铜仁大小两江,奏请以长子政强守省溪为洞官。
元代
至元十九年(1282)
元军入黔,省溪洞官杨胜平归附,朝廷封为省溪坝场军民蛮夷长官司长官,隶思南宣慰司。
至元二十八年(1291)
省溪、提溪苗民反,世祖诏谕:“思州提、省洞官杨,都要招安(判蛮)悔过来归者,与免本罪”。次年冬月,省溪、提溪锦州铜人等洞官杨朝秀6人入朝进贡土特产,准任原职。
明代
洪武五年(1372)
镇远土知州杨政德、务川土县丞代达可、石阡龙泉坪正长官杨秀纂及张绅等归附,朝廷命政德为省溪司正长官,代达可仍为务川土县丞。永乐十一年(1413),代的后裔贵德保调省溪司副长官。
洪武初,省溪提溪两土司改隶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1413)
三月二日,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副使黄禧结怨,朝廷改任黄为辰州知府,黄暗结思州宣慰使田琛与宗鼎争地互相攻杀,朝廷命镇远侯顾成捉二田与黄押京究办,遂将思南、思州两宣慰司39个土司改设8府,省溪、提溪两长官司隶铜仁府。
永乐十三年(1415)
六月三十日,设贵州提溪长官司太平溪金场局。
万历二十六年(1598)
贵州巡抚江东之,巡按应朝卿奏准,废铜仁司置铜仁县,现江口县属桃映、溪口、坝盘为其所辖。
万历二十八年(1600)
朝廷赖令省溪正长官杨光熙参加平复播州随军督粮有功,奖18次,授同知衔:其子昌绪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袭父职,扶助苗民发展农桑有功,受奖12次。
万历二十九年(1601)
湖南苗民起义军攻战铜仁、思州、石阡,在省溪司掳官夺印,劫库纵囚,兵部尚书杨嗣昌命湖南偏沅巡抚进剿,因粮饷不济休战。
万历四十六年(1618)
神宗帝母李皇太后捐资在梵净山修金顶释迦、弥勒、通明殿及九皇洞,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文,刻石立老金顶下,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
天启二年(1623)
省溪正长官杨胜德奉令征凯里,贵州各地起兵反明,四川巡抚钱某逃来贵州,令杨胜德为副将兼镇铜仁全部土民,因保民有功,授总兵、晋升川、黔都同知,管理军务。
清 代
顺治十五年(1658)
四月,洪承畴督军攻贵州,省溪正长官杨秀铭、副长官戴以正,提溪正长官杨光玺、副长官张休泰归附,仍袭原职。
是年,江南商民陆续来江口经商。
康熙十三年(1675)
吴三桂在云南反清,攻占湘、黔时,兵燹江口,省溪正长官杨秀铭投降。
康熙十九年(1680)
清军开抵贵州,省溪杨再位赴军前缴印投诚。奉命筹集军粮,后又押运弹药,整修道路,架设浮桥支援清军。二十二年(1683)召至省城慰劳,赐以袍帽,袭省溪正长官。
康熙三十七年(1703)
戴圣心袭省溪副长官后,于江口建署衙。
雍正五年(1727)
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添设省溪司吏目1名,稽查土司,加州同知衔。
乾隆元年(1736)
铜仁府在省溪设西关税,收入大于东关税数倍。
乾隆八年(1743)
铜仁府分防江口汛官兵:把总、外委各1名,兵99名。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江口商民响应知府庄有仪号召集资在陀街修建“铜仁上关码头”停泊商业货运船只。境内先后开设闵孝、苗旺、凯德、太平等集市,贸易渐趋繁荣。
乾隆六十年(1795)
松桃苗民石柳邓、湖南石宝三起义,云贵总督福康驻兵瓮答、桃映堵截。
嘉庆元年(1796)
八月十八日,贵州青溪大举屯白莲教徒小竹山高承德兄弟响应湘黔苗民大起义。贵州巡抚冯光熊督师铜仁府城,令游击陈绍先、知县王懋德率兵前往镇压,遭起义群众围歼,陈被击毙,王受重伤。二十五日,贵州提督花莲布由湘西回师督阵,起义群众由铁矿坪、大小鬼屯分路迎击,花莲布追至夏家冲被起义群众围攻,“花莲布头中石滚岩,跌下洞内,伤甚重,旋没于阵”(《贵州通志前事志》)。
嘉庆十四年(1809)
溪口瓮会民众议订乡规,刻石碑立凉亭桥上,禁止流民、匪棍入寨偷抢、敲诈、打杀,如有违犯者,驱逐或上告重究。
嘉庆年间(1810—1820)
省溪司大佛寺建义仓储谷610石,由吏目署收管,遇灾年平价出售,秋收买谷补入。
道光元年(1821)
省溪司范姓与覃登士争公田,控告到铜仁府被判收回,每年交租谷5斗,为府学课士学田。
道光十二年(1832)
十二月,贵州布政使李文耕、巡抚麟庆分别发出告示,严禁砍伐梵净山森林,刻石碑立于老金顶下,现为省级文物。
道光二十七年(1847)
朝廷命云南督臣铸铜质释迦、弥勒两尊佛像供于梵净山金顶。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六月大饥,斗米四千文,饿死甚众,府县发仓储救济。
咸丰元年(1851)
三月二十三日,冰雹大如雀蛋,油菜麦子元收,秋后纳粮改为“征实折银”,石谷由四五百文增至二千文。
是年,毛大仙(又名正年)收举人徐庭杰、梅济鼎为徒,讲“吐纳术”,门徒日众。毛系白莲教支教——花灯教的黔东教首。
是年,宙逻洞夏昶中恩科进士,后参加红号军。
咸丰四年(1854)
毛大仙、徐庭杰在铜仁府属上五洞组织农民抗拒“实征折银”。
咸丰五年(1855)
春,溪口庠生雷州以自卫地方为名,在瓮会三元屯与新寨李丕基万象春等组织三元团。
是年,徐庭杰、梅济鼎聚众起义,用红布包头,称红号军,攻占铜仁城,知府郭景莱自缢,知县刘凯、游击达仲阿、粮房周庠逃走,数日内攻占松桃、思南、岑巩、青溪、邛水等县城,京城震动。
咸丰六年(1856)
正月,湘军尾追红号军包围铜仁城,徐庭杰、梅济鼎、吴劳苟等红号军首领阵亡。
二月,陈福林、赵子隆等在苗旺三角庄建立根据地,继续反清。
六月,清廷下旨饬蒋蔚远出兵,并调令川北总兵蒋玉龙、湖南巡抚骆秉章围巢红号军。
咸丰七年(1857)
正月,吴三章、毛位元、杨宗保、吴灿奎等红号军首领在贵阳就义。
同治元年(1862)
溪口小屯唐学发在军中屡立战功,朝廷委任为浙江省定海县总兵,3年后辞职回乡扫墓。
同治二年(1863)
五月三日,江口大水。
同治三年(1864)
红号军联合思南白号军,三元团李丕基攻铜仁,清廷派湘军统领周洪印援黔解围。
六月十八日,大小两江洪水数丈。
同治八年(1869)
七月初二日,两江大水至铜仁入城,船泊城内数日。
冬,凯里苗民金大五、小播五与八梗苗首九大白等,于铜仁阻截湘军入黔,被舒元春追至挂扣,杀害苗军数千人,余部至闵家场出江口县境。
是年,铜仁东山寺隆参和尚到梵净山任住持,募化修复回香坪、报恩寺。
同治十一年,(1872)
润六月六日,地震。
光绪四年(1878)
贵东道易佩绅创立卓山书院。
光绪六年(1880)
贵州巡抚岑毓英来江口梵净山主持“会剿”。
八月二十六日,岑毓英奏准将铜仁县移治大江口。
光绪七年(1881)
善后局林肇元等主持府县划分疆界,将府属宙逻、司前、提前、提土、提和洞、县属桃映、瓮答两乡、坝盘、木抱、扣答上半乡划归铜仁县辖。
县城中街兴建县署,由候补知县欧阳墀督办。
光绪八年(1882)
十一月,两江大水入铜仁府城。
当年,建县城隍庙,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九年(1883)
新建县署就绪,知县杨蔚南入署办公,省溪司吏目迁去万山,右军守备营从滑石营移驻江口,署衙设射鸿街,卓山书院停办,在原址设义学。
光绪十一年(1885)
十二月大雪至次年正月二十四日,平地积雪数尺。
是月,溪口小屯姚文广因累立战功授任陕西陕甘镇总兵。
光绪十五年(1889)
德旺举人唐仁沛参与续修《铜仁府志》。
光绪十七年(1891)
周文翰、梅古香呈请将双江书院建在小考院,合考试、书院为一体。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快场凯文拔贡张鸿吉羽撰写梵净山“茶殿碑文”,刻石立于梵净山下茶殿内,现为县级保护文物。
知县张键保送磨湾陈谔赴日留学,进入宏文师范深造。
光绪三十三年(1907)
知县张键委梅咸为劝学员长、熊兆文为劝学员,创办县城官立高初两等小学堂,并先后在闵家场、太平、凯德、坝盘、苗旺、狗牙、溪口、桃映、骆象等处创办官立小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
由礼和洋行组织的协成,黔兴、福源、中兴等公司,在梵净山开采锑矿。
成立德旺邮寄代办所,隶思南邮局。
宣统元年(1909)
梅咸、熊兆文以原吏目署为校址,创办县立女子初等小学堂,第一任校长刘秀夫。
宣统三年(1911)
三月三十日,江口开设邮寄代办所,隶铜仁邮局。
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知县黄居中以“政体不合”卸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