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发布时间:2017-08-16 10:23:15
  • |
  • 作者:江口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471次

W020170103626045433907.png?v=17159739095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又称为口头遗产或无形遗产,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他艺术。

神秘的傩文化

踩着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从火红燃烧的木炭堆上走过,一双赤脚却毫发无损。这就是被称为“上刀山、下火海”的傩技绝活。

W020170103626045441169.png?v=1715973909519

若非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置信!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广泛流传于江口坝盘、双江、桃映、太平、闵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核心表演内容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它由古傩舞、傩仪演变而来,是用于祭司的一种舞蹈,其目的是“酬神祭祖”、“祈福驱邪”、“消灾化煞”,崇拜和信仰的是人类的先祖“傩公、傩婆”,因其表演极具原始舞蹈风格,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020170103626045450688.png?v=1715973909519

 江口傩戏《迎财神》

W020170103626045457006.png?v=1715973909519

江口傩戏《开傩坛》

W020170103626045460529.png?v=1715973909519

江口傩戏《五老拜寿》

W020170103626045473030.png?v=1715973909519

江口傩戏《相公回门》


江口傩戏由戏、技两部分组成,戏有《行坛接见》、《开光点将》、《关公斩蔡阳》、《钟馗斩鬼》、《戒赌》、《谢土地》等三十多个折子;技有上刀梯、走火海、下油锅、仙人合竹、断竹重接、定鸡等十几项绝活。由于受中原、荆楚、巴蜀文化的影响,并融入了道、释、儒等文化元素,形成了与原始宗教、民间传说、地方歌谣融为一体的地域文化特征,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W020170103626045486831.png?v=1715973909519

江口傩戏《钟馗斩鬼》


W020170103626045484123.png?v=1715973909519

江口傩技——上刀山

W020170103626045497999.png?v=1715973909519

江口傩技《下油锅》

W020170103626045577503.png?v=1715973909519

江口傩戏《仙人合竹》

W020170103626045583349.png?v=1715973909519

江口傩技——仙人合竹

W020170103626045598438.png?v=1715973909519

江口傩戏《开坛行令》

“傩戏”在江口影响较大的是以懒黄为祖师的民和宗和以张文将为祖师的怒溪宗,江口傩戏的传承人,大多是两宗的嗣法弟子,江口傩戏现在的主要传人有石东平、邱小满、文启发、杨六斤等。


   2009年,江口傩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百年来,生活在江口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又有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据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表明,江口具有保护价值和传承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108项。2006年,江口设立了专门机构,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和项目申报工作。


古法造纸术

2006年,有土法造纸等18个项目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祭大神等4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云舍土法造纸

W020170103626045602232.png?v=1715973909519

土法造纸工序之压制


金钱杆

2007年,江口金钱杆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W020170103626045622122.png?v=1715973909519

江口金钱杆

W020170103626045638305.png?v=1715973909519

杨秀虎表演金钱杆——古树盘根

W020170103626045640874.png?v=1715973909519

杨秀虎和他的金钱杆表演队参加全县文艺演出

W020170103626045657517.png?v=1715973909519

杨秀虎制作的金钱杆表演道具——双金钱杆

2012年,江口民间艺人杨秀虎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多彩的民俗文化

2014年,土家婚俗等5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江口豆腐干、羌历年、瓦寨锣鼓等3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W020170103626045732323.png?v=1715973909519

土家迎亲

W020170103626045744784.png?v=1715973909519

羌历年——喝咂酒

W020170103626045758829.png?v=1715973909519

欢快的羌族舞蹈萨朗——喜事锅庄

W020170103626045765056.png?v=1715973909519

瓦寨锣鼓队在黑湾河风景区表演

W020170103626045770875.png?v=1715973909519

瓦寨锣鼓队参加第一届铜仁市文艺汇演颁奖晚会

2015年,李欣胜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政法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W020170103626045785688.png?v=1715973909519

李欣胜在收集、整理瓦寨锣鼓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