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儒教、道教的教化孕育梵净山文明

  • 发布时间:2017-08-16 10:23:15
  • |
  • 作者:王文学 肖剑
  • |
  • 阅读次数:512次

摘要:梵净山佛教与道教、儒教的融合,使三方都得到了发展,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寺庙文化中,还体现在当地民俗民风之中。佛道儒交融而发展的事实,造就了梵净山文明。

关键词:佛道儒 教化 梵净山 文化

随着梵净山知名度不断提升,其“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历史已不复存在。旅游业给当地人带来了财富,也促进了其它行业的发展。来梵净山看什么?不外乎是游山玩水,看山赏景、找寻回归自然的缘点。但是,这只是当代人的一种生活观念,而在100年之前则不是这样,上梵净山主要是为了朝山拜佛,祈求平安。很长一段时间里梵净山香客四聚,香火鼎盛,流传久远。那么,梵净山100年来发生了什么?才让这里变成了“困在深闺人未识”呢?今天,我们一同来考究一下梵净山佛教与道教、儒教文化,以及对当地民俗民风的影响。

一、梵净山佛教传入与道教儒教冲突到相互依存和发展

在很久以前,其实梵净山是没有什么佛可言的。一个蛮荒之地,哪来的什么佛、什么道?说白了,就是原始的莽山幽林,为豺狼虎豹出没的地方。自从有了夜郎国之后,这片原始的林地才被利用。之前,这些人怎么搬迁来的?也无从考究。而在中国是先有佛教还是先有道教?答案是肯定的,先有道教和以周公为首的儒教,佛教是后来由国外传入中国的。

道教注重的是修身养性,追求人的健康长寿,是实实在在的人;佛教追求的是“无我”境界。两者在这方面有冲突、有矛盾的。当然,佛教更注重理论的整理,著有大量的图书,如《金刚经》等,而中国的道教则不注重理论的收集与整理,注重的是口传心授,分为门内师和门外师。师傅对徒弟传道传法都要留一手,害怕徒弟超过师傅。这是中国道教的道观为什么比佛教庙宇少的原因之一,也是道教的地盘没有佛教多的原因。

简言之,中国的道教是武教,主要以追求人体健康为目的,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就是道教师傅在炼长生不老丹的时候,无意中炼成的。道教以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以法术加气功、中医理论治病救人。当然,道教中也存在防邪甚至害人的方法,比如,道教中的“加山法”、“放阴剑”、“上刀梯”等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现象的,有好有弊,正确使用是治病救人,不正确使用便是害人害己。

而中国的儒教则追求一个“善”字,以行善积德为宗旨,但是,它又有道教里的一些学说。儒教在中国算是文教,以净化人的灵魂为目的。

佛教主要追求“无我”境界,注重前世、今世、后世的因果报应,是一种无形的祈求自我安慰,保平安的心里祷告。

在梵净山应该是先有道教、儒教,才有佛教的出现。也就是说,梵净山区有了人,就有了道教和儒家学说的传入。在梵净山道教中还流传着一种仪式:道师死后,也要追求升天,灵堂头上的瓦片揭开几片,让道士灵魂出窍成仙。在江口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一传统仪式。而佛教则是叫“圆寂”,涅盘成佛,得道的高僧烧成灰,才能享受安放在宝塔下,分为几个级别。目前,仅梵净山下的江口县太平镇白鹤山上就有僧塔19个,结合碑文记载,由此也可以断定,梵净山佛教的传入至少也上千年的历史了。 

当然,具相关资料记载,梵净山自古就有“黔之名山”之称。早在汉代,就已载于史册,此后一直是武陵地区各少数民族朝拜的神山、灵山。大约在宋代,佛教才开始传入梵净山,到明初,梵净山佛教已兴盛。明末万历年间,梵净山两次重修,已有“五大皇庵”、“四十八大脚庵”。清末至民国年间,梵净山历经多次战乱,寺宇毁尽,千年名山逐渐衰落破败。

笔者曾经对梵净山江口一带进行过多次了解和考证,宋代以来梵净山佛教与道教共存共荣于此,两者相互依存,当地有百姓生病除了药物医治外,那就是“打锣鼓”(道教的一种驱鬼仪式,有人把它归类为傩文化,是不正确的,只是道教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傩文化的一些特质),让病人早日康复的一种心理疗法。当然,这是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才采用的心里疗法。对于去世之人,道家实行“打绕棺”等安葬仪式,佛家则是对死者实行“超度”念经。这是两家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对于当地的各民族来说,一般都由阴阳先生(道士)对亡者实行入殓、开路、打绕棺、出殡、做买山、下葬、圆坟等一系列程序,让死者入土为安。换句话说,阴阳先生(道士)已经整合了佛家和道家的文化精髓,两者在江口是相互融合、共生共荣的。目前,在梵净山一带只有阴阳先生还在为死者安葬超度亡魂。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儒教、佛家文化和当地的民俗民风。

同时,在梵净山江口、松桃一带流传的巫师、鲁班仙师、梅山坛、茅山草教、奇虎坛、大法老师(江口)、敲猪匠用的雪山水、拖山榨等种类繁多的法师及法术,都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分支,它与佛教文化、傩文化融合在一起,影响着梵净山文明,同时,在当地民俗民风之中也或多或少的渗透了一些儒教文化。比如,至今还有“交秋日头,顺秋雨,逆秋要干24个秋老虎”、“7不出门8不归家”、“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都不安”(月忌日) 等周易吉日预测说法(是中国道教、儒教的混合产物)。同样,在江口一带,其中,大法老师(巫师)若要给中邪的病患者“冲锣还愿”(道教的一种法式),首先要运用诸葛亮使用的《天罡掌》算一算,看看此人有没有“死”字,如果推算在“死”字上,一般大法老师是不会前去施法救治的,怕影响自己的声誉。这些其实也是道教利用儒教和《易经》的综合运用。

因此,佛道儒傩四家在梵净山区域中融合在一起,影响当地的民俗民风。

二、从白鹤山古僧群、钵盂山藏经阁看梵净山佛教鼎盛

笔者对于梵净山佛教、道教、民族文化的了解比较多,当然对印江、松桃了解要少些,笔者曾经多次去位于梵净山脚下的钵盂山(江口县太平镇太平村)上了解、考究佛教文化。

从被毁坏的碑文上可以了解它与梵净山的佛教文化历史:钵盂山曾经香火鼎盛,多次遭到破坏,老百姓又数次集资修建,让佛教香火一直延续在解放初期。

关于钵盂山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一高僧大德来梵净山讲法,途经太平,见此地颇具灵气,便置钵盂(化缘用的器皿)于此,以聚灵气,护佑当地百姓。当法身降于梵净山巅,钵盂便化而为山,祥云环绕,钵盂山成了梵净山下香火最旺的山,从此香客可以在此远望着梵净山朝山拜佛供奉神灵。

在钵盂山上的洞穴里藏有保存下来的极少数经书,当然,大部分经书和菩萨雕像毁坏于“破四旧“时期(解放初期)。目前在此山上还可以找到被毁坏的佛钟残骸及残缺不全的石碑之类。从碑文上可以了解此山与梵净山的部分历史。

据当地年老的百姓介绍,在该地区快要解放的时候,该山上有个名叫石竹子的疯和尚,手里用麻线捆着几只辣椒,在太平街上拖着走,边走边说:“‘椒辣’(谐音是‘交了’)、‘椒辣’,天机不可泄露”。第二年江口解放,地主的土地及部分财产交给了人民公社。当然,这也许是传说。但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当地在此山上朝山拜佛的香客依然不断。

从江口至钵盂山途经小坝处有一景,名为“金盆玉碗”,金盆在现在的梵净山攀岩基地下,具当地年老的百姓说,“金盆”为梵净山的洗脸盆,从“金盆”往梵净山方向100余米处,便是“玉碗”,江口人称“一碗水”。前来朝拜的香客可以在此洗洗脸,喝上一碗神仙水,抬头远瞻梵净山,再去朝拜梵净山的佛祖。

说说白鹤山和尚岭(后来人命名的)上的古僧塔群。30年前,我多次去江口县太平镇太平村的白鹤山,见到和尚岭的僧塔大约20来座。据当地老人介绍,白鹤山弥勒古佛道场辉煌鼎盛于明、清时期。山上曾有一座古寺,该寺坐南朝北,属四合大院,房屋48间,正殿供奉高大的弥勒佛坐像,两边是形态各异的24位诸天和十八罗汉像。正殿左侧300米处,有一口“鲤鱼”井,鲤鱼井的鱼眼,早上太阳出来,鱼右眼发光,下午太阳落山,鱼左眼发光,其景观非常奇异,现仅存遗址和“鲤鱼”井。同时,白鹤山古僧塔又分七级和五级,八方八角尖顶形状,其中七级僧塔高9米多,第一级直径4米;5级僧塔高约5米,第一级直径2米,都分布建立在两个球状形的山坡上。

根据佛教仪规,从僧塔、寺院的建筑规模分析,能享受七级、五级僧塔待遇的都是有建树的德高望重的高僧。

在生产队时期,许多塔石用来烧了石灰。目前,保存完整的还有2座。在该山上还有水缸井、高岩坎等秀美风景。

由此可见,梵净山佛教道场在其支脉的深山老林中都大量存在着,梵净山核心区的鼎盛辉煌可想而知。

三、佛道傩等民俗文化对梵净山文明的影响

历史证明,一个地方佛教的兴盛与当地良好民风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最繁荣昌盛的朝代,均是佛教、儒教或道教最鼎盛的时期。尤其是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推进,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影响并推动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据相关史料记载,梵净山境内佛教道场150余处(其中江口70多处,松桃60多处,印江20多处),是贵州省内佛教文化规模最大、最为集中的区域。江口的地缘最好,佛教道场最多,民俗文化最杂,宗教影响最大,一时之间成了铜仁地区文化活动的中心,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曾把铜仁府建于江口,这也是梵净山文化魅力所在。又因民俗及宗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焚香化纸,所以它让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土法造纸在此地得以完好的保留下来,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还在演绎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服务于今天的人们,给他们以希望、让他们有盼头。梵净山文化以其独有的引力拉动着这一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修复庙宇,再塑金身”是对梵净山文明的珍重

梵净山佛教、道教、儒教的教化直接影响着当地民俗民风,同时,也是梵净山历史文明的集中体现。恢复当地的庙宇、道观等不仅是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更是对历史文化的珍重。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角度来说,科学的继承和发展梵净山佛教、道教、儒教文化,可以在条件成熟时申请国家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为梵净山文化旅游形成张力,走出大山并向大品牌、高品味发展增添砝码。

综上所述,佛教道教以及儒教的传入,梵净山区域民俗民风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这一地区傩文化、巫文化等活动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变得极为丰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梵净山地区独特的文化体系。